党的二十大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咸阳打造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2021年7月,由于咸阳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基础,入选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名单。近年来,咸阳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超过宝鸡,位居全省第3。咸阳既位于渭北工业大走廊和科创大走廊的西端交汇处,也位于渭河生态带的中段,已成为陕西关中先进制造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枢纽和关键节点。目前,咸阳辖区有高职院校6所,居全省第2;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4所,居全省第1;入选省级“双高计划”建设院校5所,居全省第2;中职学校22所,居全省第2。2023年,驻咸高职院校在校生10.03万人、中职学校在校生3.5万人,均居全省第2。咸阳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均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中职学校分布均衡、高职院校资源富集”的发展态势。
当前,咸阳依托有力的经济产业发展、富集的职业教育资源和稳定的技能人才供给,全力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咸阳以产业园区为主要布局,打造电子显示、装备制造、低碳能化、食品加工和现代服务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医药和医疗器械、新型建材纺织和文体康养4个五百亿级特色产业,培育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4个百亿级新经济,构建了特色鲜明的“544”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咸阳15个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3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7%。为咸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自2020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山东、甘肃、江西等省份共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陕西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尚未入选。我省已基本建立“中高本”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站位全国,现已建成51所职业本科学校,其中公办院校达28所,我省仅有2所民办职教本科学校。西部省市中,重庆、甘肃、四川、宁夏持续加大投入,超越势头明显。我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步伐滞后于高教强省建设。为此,建议: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发挥咸阳市产教融合的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省政府牵头,联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等关键部门,出台支持咸阳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应政策包。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二是强化政策落地。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的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建设和产业园区开发布局规划中,并作为基础性要求融入相关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项目安排。三是优化系统布局。由省政府主导,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办学适应性提升,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跟踪培养机制。
第二,支持先行先试,发挥咸阳市职业教育的示范作用。
一是支持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加快落实“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要求,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基础,设立一批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凝心聚力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领头雁”。二是鼓励普通高校牵手职业院校。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政策,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鼓励本科院校联合职业院校,共同组建高等教育创新联盟、工程技术联盟,发挥普通高校科研引领和技术成果转化龙头作用,参与打造实体化运行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三是探索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咸阳为试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改变现有职业技术教育“断头教育”现状,让接受职业教育的有志青年有盼头。在西咸一体化深入发展中,聚力构建“高等教育看西安、高职教育看咸阳”的建设发展格局。
第三,更新观念理念,探索构建咸阳职教高地运行机制。
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又是实现类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着专业性、开放性和跨界性。为此,建议:一是转变原有观念。主动研究产教融合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出台支持政策要有突破性。对涉及财税、用地、人事等关键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详细举措,确保支持政策精准直达。二是转变僵化思维。政策的落实执行,要将原来“教育的事归教育部门管”的僵化思维转变为“乐队靠指挥、共奏交响曲”的整体观念。省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强化统筹协调,确保政策制度落实到位、一线问题及时反馈。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完善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与当地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大体相当,超前核算公办高职院校升本后的生均拨款标准。
作者: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惠朝阳